首页

南一原创 女王

时间:2025-05-29 09:34:52 作者:加沙民众涌入食品分发点 以军鸣枪示警引发恐慌 浏览量:59855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文明之光照耀人类共同的未来。

  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

  前不久的喀山之行,习近平主席描绘“大金砖合作”蓝图时主张建设“人文金砖”,倡导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同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合作伙伴共谋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世界古典学大会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新平台。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局擘画中,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阐释中,习近平主席一再提及“和合共生”:“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溯历史的源头、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和”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是今天读懂中国与世界相处之道的密码。

  从70年前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历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究其精髓要义,“和”的思想启迪、文化滋养一脉相承,为回答时代之问贡献东方智慧。

  传统和时代相互照亮,“两个结合”的思想熠熠生辉。

  “和”之道,在于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到一个多元并存的世界,历来主张和而不同、互学互鉴。

  读懂历史,才能把握未来。

  国际上一些人以文明对立的错误逻辑解读历史演进,因而陷入以“文明冲突”预言未来的误区。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相遇,难免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鉴往知来,瞩目长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是从历史中汲取的深刻启迪,更是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图尔马莱山口凭窗远眺,共论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同阿拉伯国家对话,提议把中阿关系建设成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谈,强调秉持历史悠久的丝路精神,推动双边关系进入发展新阶段……今年以来,在中国元首外交的第一现场,文明交流之光始终闪耀。

  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第一项就是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坚定支持彼此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不断深化治党治国经验交流。

  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携手各方共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在联合国平台呼吁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倡导金砖、上海合作组织等各类多边机制加强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力量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完善,中国率先垂范。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

  “和”之道,在于和平共处——

  “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国虽大,好战必亡”“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五千年文明泱泱,“和”是调和彼此关系的价值遵循,为今日国与国和平共处提供启迪。

  2014年3月,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娓娓讲述东方古国的和平基因:“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纵观世界,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中国是纪录最好的大国。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宪法的国家,是核大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既有多极化的新局,也有“新冷战”的危局。站立关键节点,中国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携手各方共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世界重回和平发展正道。

  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3次出访,分别面向欧洲、中亚、金砖和全球南方国家,为中国同各国在时代风浪中携手前行提供战略引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等主场外交精彩纷呈,书写互利共赢合作新篇章;邀请数十位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为双边关系实现新发展增添动力……

  为了和平,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两份在北京签署的重要文件,诠释对和平的坚定承诺。第一份签署于去年3月。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握手泯恩仇,实现历史性和解。今年7月,巴勒斯坦14个派别同样选择中国。《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成功签署,成为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

  “中国方案基于和平与理解,展现致力于维护超越国界的共同利益的智慧。”中东媒体的评论,道出世界的共同感受。

  “和”之道,在于和合共生——

  不同于西方文明在价值维度重个人、轻整体,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当前,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秒都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时间”。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国际社会必须在和平共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和合共生,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外交场合,多次提及“同球共济”精神。一字之新,意蕴深远,深刻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真谛,推动国际社会朝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光明目标阔步前行。

  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引领,更有脚踏实地的合作方案。

  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揭牌,中企投建的地热电站在肯尼亚开工,重庆发出首列“东盟快班”……过去几天,在全球各地的共建“一带一路”现场,新的合作故事正在落笔。面对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共建“一带一路”汇聚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合力,携手开拓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三大全球倡议,国际社会共应挑战、共创未来的合作平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战略引领。喀山之行期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细数进展与成果:“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已经在维护地区稳定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收获”“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来,已经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了1100多个项目”“中方将牵头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促进各国人文交流和治国理政互学互鉴”……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表示,中国提出三大全球倡议,致力于实现共同安全、共同繁荣,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全球南方国家高度赞赏三大全球倡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国方案为建设美好未来凝聚广泛共识、汇聚澎湃力量。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多次写入联大决议,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引领百年变局向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发展的光辉旗帜。

  从“和平共处”到“和合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时代价值、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人民日报 记者 胡泽曦 屈佩) 【编辑:梁异】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梅赛德斯-奔驰携21款车型和数字化前瞻科技登陆2024北京国际车展

据悉,本届大会还设立特色产业带跨境电商选品区,展示东莞供应链和品牌优势,同时增设“一年一主题”展示区,重点展示女装、毛织、家具等当前跨境电商热门品类。东莞10多个产业带亮相,吸引200多家优质供应商、50多家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和生态合作伙伴参展,为企业一站式解答平台动态、跨境物流、金融支付、知识产权、ERP等问题。(完)

探访福州镇海楼:屏山之巅 一楼见千年

据“百万收藏”展公共教育活动负责人郑亭亭介绍,自5月开展以来,展期内共计“上新”28位捐赠人的101件(套)捐赠品,“‘百万收藏’展是一个老百姓自己的展览,希望通过展览,让大家有更多的参与感、体验感”。

湖北神农架:受助小猴跟随护林员巡山护林

安东尼奥·阿尔塞是秘鲁作家、记者。青年时代,他接触到有关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的报道,对中国充满向往。1960年,他作为拉美新闻代表团的一员首次访华,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后来,安东尼奥成为推动秘中建交的一名重要使者。

石泰峰在京会见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在正合农业科技智慧温室大棚里,现代智能化育苗播种机正在作业。种子在自动育苗生产线上完成多道程序后,自动进入育苗温床系统。自动喷灌水肥一体机、自动轨道运输设备、自动温控技术系统,让秧苗及时得到肥料、阳光和呼吸到新鲜空气。

美国首都犯罪率急剧上升 当地人叹“不想活在恐慌担忧中”

将近一个多月的亲历和见闻,令斯特朗感慨颇深。她在《百万农奴站起来》一书中写道:“西藏人民终于感受到了自由!从机场(当雄)到拉萨的路上,从那些衣衫褴褛牧民的身上,我们感觉到了这块土地上的快乐在觉醒……我们的这种感觉在后面的参观采访中不断再现:在罗布林卡游园会上出现了;我们被夹道欢迎时出现了;村民们十分好客时出现了;‘控诉大会’的怒吼声中又出现了……很清楚,西藏人口将大大增长,长期衰落的状况结束了。他们已经成为世界屋脊上的主人,这种主人翁的意识将不断加强。”在高原最美好的季节里,斯特朗通过一名资深记者敏锐的观察和直觉,领略到了这场彻底的社会变革为这个古老高原和所有高原儿女带来的重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